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正文

《插图中的猫》:梳理“猫形象”,盘点“猫文化”

2024-11-03 来源:福吉宠物网

“猫具有孩子气的脸、好奇的眼神、柔软的皮毛,以及能适时与人类发展感情的能力,猫对人类有吸引力。”在“猫奴”遍地的时代,吴伟先生的《插图中的猫》一书梳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“猫形象”,盘点了“猫文化”的内涵。

在人类漫长的驯养史中,与生活最为亲近的动物莫过于猪、牛、羊、马、鸡、狗,即传统农耕文明时代的“六畜”。猫不在“六畜”之列。但猫和狗一样,成为人类在精神层面最重要的伴生动物。这些年来兴起的“动物伦理”,也主要是围绕猫猫狗狗的动物权利展开。猫很早就成了人类的伙伴,通常认为野猫出现于200万年前,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被古埃及人驯化为家猫。猫的驯化史也有不同的观点,如《离开荒野:狗猫牛马的驯养史》一书认为,世界上的家猫仅与中东的野猫共享基因模式,也就是说中东是家猫的摇篮。但古埃及与中东地区接壤,猫的起源地倒也并非相隔千里。

历史上的古埃及人与古阿拉伯人都敬奉猫。《插图中的猫》一书中介绍到,埃及人奉猫为神兽:约公元前1638年,埃及开始出现关于猫的画。受宠的猫偶尔会陪主人出去打猎。埃及第十八王朝(约公元前1350年)的一幅画展示了猫帮助主人捕鸟的情景;埃及第二十王朝(公元前1150年)的一幅石灰岩陶片,描绘了一只猫守护着六只鹅和一窝蛋,或可以理解为猫为鹅赶车。古埃及猫的青铜制品展现了猫的家畜属性;大英博物馆收藏的“盖尔-安德森猫雕像”,作为标志性的埃及雕塑,其知名度仅次于吉萨狮身人面像和图坦卡蒙的黄金石棺。事实上,古埃及神祇中的玛芙代特、拉、哈托尔、塔夫努特、贝斯特、赛克美特、帕赫特等,皆与猫或狮有关。此外,阿拉伯人敬奉猫,普遍认为神灵会附到猫身上而在家中游荡,所以他们不杀猫。阿拉伯有这样的谚语:猫是狮子通过喷嚏创造的。

猫被人们宠爱,因此得以繁衍兴盛。其传播繁衍路线,作者认为,埃及家猫首先传至古希腊、古罗马;再自波斯、印度传播到远东,约公元初年传入中国,约7世纪唐朝时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。古希腊的荷马、希罗多德和亚里士多德都写到了家猫;家猫在我国被称为“狸奴”,“狸奴”在元代已经是常见词汇。猫传入日本后,长期被视为珍宝,只有天皇和贵族才有饲养猫的权利。进入平安时代(794-1192),猫开始出现在日本的各类文献当中。在镰仓时代(1192-1333),船上作为捕鼠能手的猫基本上是短尾猫。在江户时代(1603-1868),由于鼠患严重,政府允许平民养猫,从此日本猫从贵族圈走向了平民。猫作为吉祥物,后来发展为“招财猫”,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。可见,“猫文化”最终是在日本蔚然成风,并成为全球风尚的。

可见,猫通过猎食啮齿类动物来帮助人类,但猫的魅力不仅仅是因其具有实用价值。猫凭借“孩子气的脸、好奇的眼神、柔软的皮毛”,成功地融入了人类的生活,成为人类亲密的伙伴。即便如此,猫和狗的不同之处在于,其在驯化的过程中仍基本保留了自己的外形和野性。也因此,猫的地位和猫文化的内涵,存在着地域文化的差异。作者写道,猫的眼睛在黑暗中会发光,走路没有声响,被认为是伪装的魔鬼或邪恶的化身,随时会给人带来灾难。波斯和印度两地的拜火教徒将猫视为邪恶的化身;欧洲中世纪,猫被人们视为恶魔般的存在,教会把猫和异教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由于迷信、恐惧和宗教迫害,猫遭到大规模的屠杀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,猫的象征意义逐渐脱离了奇幻色彩,变得越来越正面。因此猫的形象不仅出现在建筑物中,也出现在欧洲的家族纹章中。此外,中西方文化均认为猫有贪婪、虚伪、懒惰的特点,也认为猫的命很硬。例如“馋猫”“猫哭老鼠”“懒猫”“猫有九条命”等。这是中西方猫文化内涵的共性。

与此同时,《插图中的猫》还展示了50多位知名插画家和少数无名氏创作的约350幅插图,图片大部分源自外文书,少部分来自中文书。这些插图展现了形态各异的猫,构成了生动形象的猫文化史:有写实的猫,有被风格化的猫,有穿着华服的猫,有穿着靴子的猫;有捕猎的猫,有唱歌的猫,有演奏乐器的猫,有说话的猫,有沉思的猫;有可爱的猫,有狡猾的猫,有风骚的猫,有高冷的猫,有神圣的猫,有不吉利的猫。这些猫在插图中或为主角或为配角,构成了“猫间百态”。从中我们会发现,猫的世界其实也是人的世界。

编辑:郑文丰

编审:汤欣健

签发:肖 嬿

Top